扫一扫加客服微信
随时随地为您服务
















虽然机器人对人类的“威胁”不小,但是麦肯锡的研究认为,不同国家,不同岗位,受到的冲击是有显著差别的。 比如,越是发达国家,人工成本高,越有动力率先采用机器人,因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被机器人取代的程度会更快更高。 如下图所示:到2030年,全球平均被机器人取代的劳动力比率是15%,作为不发达国家的代表,印度这一比率仅有9%;中国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,为16%;而发达国家的代表,美国、德国,这一比率高达23%和24%。 也就是说,发达国家的普通劳动者正面临被机器人取代的巨大风险。

从具体岗位上看,稳定环境中的体力工作(如机器操作员和快餐行业员工)会率先受到冲击; 多变环境中的工作被取代的风险较低,因为从技术上来看,这些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化。如专业研究人员、照顾岗位、建筑师、管理人员、教育者、技术专家、艺术工作者等岗位需求未来会增多。 尤其是照顾类岗位(医生、护士、高级护理),无论发达国家、发展中国家都有大量的人力需求,这显然是受全球老龄化的影响。

在这个报告中,麦肯锡还有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子报告(而且还被排在了各国子报告的第一个,可见对中国市场的重视)。 麦肯锡认为,从总体来看,中国将受益于自动化。 一方面,中国正走向老龄化,到2030年,17%的人口都将在65岁以上; 另一方面,中国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产业转型,对劳动力有巨大需求,如果不是自动化,我们可能还会出现劳动力缺口,在生产效率上也难以提高。 但对劳动力的冲击也不小,具体来说有三点: 一是总体岗位需求减少。 人工智能取代了一些职业,也会产生一些新的职业,但总体来看,到2030年,受人工智能普及的影响,中国的劳动力需求会较现在(2016年)减少1600万。
![]() |
二是部分岗位消失。 中国哪个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,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。麦肯锡认为,是机械师和厨师。到2030年,以这两个岗位为代表的基础工作会减少360万。 戏哥猜测,可能是考虑到中餐的流水化生产趋势,厨师的需求会大大减少。 比如我们就知道一家叫一米云站的企业,他们是做中餐供应链,以热链盒饭供应工业园区、大型企业、学校等大规模用餐场景。在他们的中餐工厂里,厨师这个传统餐饮必需的岗位,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机械取代了。

三是上亿人需要学习新技能,转换岗位——这就是摩擦性失业。 据麦肯锡的预测,到2030年,中国将有至少1.18亿人的岗位被机器人取代,这要求他们学习新技能,适应与机器人的合作分工;其中700-1200万人需要转换职业(这意味着他们原有的岗位彻底被机器人取代,不再有人工的价值)。 如果人工智能以更乐观的速度发展的话,这一数字将扩大到2.36亿,也就是三分之一的中国人。